【专家谈】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特约专家梁亚滨

  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服务民族复兴,又要促进人类进步,再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和平发展。2011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及:“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战,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只会造成两败俱伤。”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2013年3月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习主席清晰而明确地向世界进行了阐释:“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关键词,在之后的上合组织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等国际重大场合上不断被阐释和强调,其理论内涵也从最初的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逐渐扩展深化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从字面意思来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赖的现状认知,更是出于对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和世界大战的隐忧。但是从内涵角度来看,与“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相比,“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大国搁置意识形态分歧,从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技术层面思考,提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道路。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即“中国威胁论”,认为随着中国不断强大,一定会给美国和西方世界带来威胁。实际上,针对这种担忧,早在2014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旗下《世界邮报》创刊号上撰文回应。习主席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再次提到:“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从国际关系理论来看,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实力消长所导致的安全困境确实很容易引发彼此的猜忌和冲突。这也是历史上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对抗与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无论是大同世界,还是理想国,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都是人类的共同理想。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基于安全困境所导致的“修昔底德陷阱”在现代社会能够得以避免。命运共同体不再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而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习近平还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重大的国际事件无法脱离历史而存在,更无法脱离历史得到妥善解决。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总结和分析,才能获得真知,把握历史的前进大趋势,做出正确且可行的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正确的大局观,唯有如此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刻保持清醒。而正确的角色观则能够让我们在具体事件中充分体会到不同国家不同诉求的合理性和利益关切,更能够做出公正的判断,还原事物本来的是非曲直。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理论工具,能够让我们正确处理我国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对外政策。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与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开辟出一条从未有过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作者梁亚滨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