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学假离婚,这样的“中国式父母智慧”你认同吗?

1

  据报道,近日石家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幼升小”政策时要求: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否则只能接受调剂。为了孩子在片内入学,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户口没在片内的,为此去办了离婚手续。

  以前听过为买房“离婚”,为多拿拆迁补偿“离婚”,如今石家庄又现为孩子上学“离婚”,各种“假离婚”的上演,真真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中国式父母智慧”。

  从一开始,石家庄的“幼升小”政策就被普遍解读为,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因为文件中提到的“随父母”,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随父和母”。尽管石家庄教育局后来作出的“情况说明”回应,无论适龄儿童、少年户口随父母双方还是其中一方,都能正常入学,但所谓的“正常入学”与“在片区内入学”并不是一个概念——在教育资源紧张的片区,仍要优先安排户口随父母双方的适龄儿童、少年划片就近入学,有空余学位的,才能安排户口随父母一方的适龄儿童、少年在片内学校就读。这造成一些父母通过“假离婚”换取孩子在片区上学的“权利”。

  谁都知道,父母“假离婚”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石家庄教育局在“情况说明”里也承认:2018年石家庄市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预计较去年将增加约1.5万名,城区教育资源愈发紧张。少数热点学校片区生源较多,而学位有限。所以不得不将家庭“分类管理”,分配学位。

  在教育资源均等化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对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协调管控,这是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义。但如果,一项政策造成只有通过父母离婚才能获得,这样的公共政策就有点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了,因为这不符合“帕累托最优”。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一群人在进行资源分配时,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换言之,“帕累托最优”就是实现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思考:除了以户籍给家长或学生划分“等级”,是否还有其他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办法?比如北京就已经推行“多校划片”——即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学校。这种学位分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靠房产占资源的弊端。据了解,沈阳、武汉等地的“多校划片”政策也已提上议程。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强化服务性,一项政策的制定必须要给公众以便利,而不是人为设置困难。父母为孩子上学离婚,这固然冒着极大的伦理风险,但也要问问,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离婚。如果一项政策给一些人增添了负担,这项政策的正义性或许就经不起推敲。

  跟以买房、拆迁为目的的假离婚一样,因孩子上学而假离婚,都属于政策性离婚。这种政策性离婚不少时候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它对社会伦理的挑战,对社会价值观的误导,实际上已经超脱了单纯的政策问题,而蔓延为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部门显然要想想,该怎么避免这种现象了。(特约评论员 汉卿)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