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好就能和校长同桌吃饭?出发点虽好但不宜推广

央视网评论员拙言

  这个清明小长假期间,浙江省丽水缙云县新建小学四年级学生段薇薇总在骄傲地念叨一件事:我和校长一起吃午饭了。

  据了解,新建小学正在尝试一种表彰学生的创新举措,这就是: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享受到和校长一起同桌吃饭的“光荣”。每周,学校会选出8个学生与校长同桌吃饭,都是在上一周里表现出色的,并由班主任和政教处共同推荐出来的。推荐标准为:起模范作用的成绩优秀学生;才艺突出的学生;助人为乐有公共意识的学生;带领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大厅一角,校长会和8名学生在同一张条桌上进餐,边吃边和学生聊着天,“你们喜欢吃什么菜?有没有校外同学欺负你们?学校还需要增添什么设施……”

  不得不说,这种关于奖励形式的创新举措,在初衷上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校长对教育管理的一番苦心,也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倾听学生心声,零距离了解学生的需求”。但是,别忘了,这些校长“红利”所关爱的对象,是一部分表现好的“优秀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量的多少?“优秀学生”代表的需求和心声,能代表得了那些没有机会和校长同桌吃饭的学生吗?

  质言之,表现好的“优秀学生”能获得“和校长同桌吃饭”的光荣,那没有和校长同桌吃饭的同学岂不是都被划为了“非优秀同学”?而这样的群体划分是否有损公平?“和校长吃饭”固然是一种奖励,更是一种刺激,刺痛的是8名优秀生之外的学生的心。那些学习成绩平庸甚至落后、各方面表现不够优秀的孩子不应该同样受到校长的关注和关爱吗?

  进一步剖析,所谓的“表现好就能和校长同桌吃饭”,形式上看似创新,但其实,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圣早已熟稔,其无非就是“因材施教”理念下的一种形式。更进一步说,对资质不同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这确实是教育的方法之一,但这个方法的前提,却是孔圣更加倡导的“有教无类”,这一点和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所追求和倡导的“教育公平”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哪一种“因材施教”都不能损害教育公平,这是因为,教育公平关系着社会公平,更关系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幸福。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取消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全社会都身体力行追求教育公平的大前提下,“表现好就能和校长同桌吃饭”这样的教育方法“创新”无疑有些讽刺,难怪有网友会质疑:这不是给学生划分了三六九等吗?谁给了校长这样的权力?

  无论哪一种事关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每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创造条件”,而不能让改革或创新引发新的问题甚至带来隐患。教育是雕刻人心、育人成长的慢艺术,不应该对学生采取唯分数、论排名的粗暴工业生产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应该并且有条件努力学习的校园,不应该异化为鼓励孩子汲汲营营的名利场。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教育工作者应谨记。(央视网评论员 拙言)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