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学生放弃清华北大”的新闻背后,我们该看到什么?

特约评论员胡欣红

  近日,一则安徽当地媒体“亳州一中8学生集体放弃清北 校长:不能'绑架'学生填志愿”的报道引起热议。报道称,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袁梓琪、张金宇等8名同学,高考成绩虽然远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但8人选择放弃入读,转而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

  清华北大是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竟然有一所学校的8位学生集体放弃,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具惊爆性的话题。

  正当公众近乎一边倒地为这种听从本心“不唯名校”的做法点赞之际,事情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转”。有网友发现这则新闻可能“经不起推敲”。清华大学也表示,8人中袁梓琪、张金宇事实上的招录情况和安徽当地媒体的报道存在出入。其中,袁梓琪并未获得清华的优惠加分,根本够不上清华的分数线。

  从这个新闻的源起来看,学校的用意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据悉,亳州市第一中学官方微信一周前曾发布《今年,亳州一中没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原来是因为》的文章。姑且不论文章内容是否有“水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篇文章的意思。之前的报道中,就明确提到因为8位学生的集体放弃,学校罕见地出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零记录”,一度让这所百年名校的教学质量被打上问号。校领导和这些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后,尊重了学生的志愿。这样的“尊重”,同样耐人寻味。

  “炒作”“牛吹大了”“弄巧成拙”……8名考生放弃清北的消息到底是事实还是乌龙?一时之间,质疑之声四起。然而,从此消息一经曝出便被推上热搜的舆论关注度来看,即便有“炒作”因素,但其所传递的“不唯名校”的价值观依然值得肯定。综合目前的确切消息来看,亳州一中有学生高考成绩达到了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而主动放弃,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他们的放弃大多是经过充分“算计”之后的无奈之举,但这种“不为清北而折腰”的做法,无疑彰显了对自己志趣的尊重,更锤炼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的勇气与信心,这也正是公众纷纷为之喝彩之处。无论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有多少出入,这样的价值观理应客观存在,值得推崇。

  谨以高考分数683分的张金宇为例,超出了清华大学的录取线,何以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张金宇喜欢的是计算机专业,虽然他原来的第一选择是清华大学,但由于该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全省只招五名学生,无法如愿,而对其他专业他不感兴趣,只能放弃。后来通过打听,张金宇觉得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更适合自己,于是便报考了。

  毫不夸张地说,张金宇的选择极具代表性。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高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已经渐趋理性,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很有主见,已经不再“非北大清华不上”了。他们在选择时非常在意自身的志趣,对相关院校的专业也做足了功课,不会为了进所谓名校而轻率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英国文学评论家切斯特顿说,理智本身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确定自己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信仰。从张金宇的选择上来看,他是理智的,而这样的判断和取舍更体现了他对自己内心价值规则的坚持和捍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尊重兴趣的道理谁都知道,但事到临头能真正听从内心呼唤的,却并不多见。一者,清华北大一向被视为我国的最高学府,面对名校的耀眼光环,很少有人能经得起“诱惑”;二者,过得了自己这一关,还得面临外界给予的重重压力:父母要“面子”,学校要“成绩”,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开展各种劝导--“威逼利诱”之下,难免会动摇。亲朋师长们出于一片“好心”的强大“关爱”,又有几个人能消受得了!

  然而,在为学生坚持自我选择和校方尊重学生意愿点赞之余,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件事也不宜过于夸大其价值。囿于种种原因,“不为清北而折腰”的学生毕竟不多。在很多地方政府将“清北率”视作重要考核指标的情形下,不为维护学校声誉而“绑架”学生的学校,也鲜有听闻。也正因如此,尽管这是一桩带有一定“炒作”和“自我辩护”色彩的事件,但事情本身所折射的尊重自我兴趣的价值取向,依然吸引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要警惕的是,我们虽然不需要对“清华北大”的神化和膜拜,也不应该陷入“不上清华北大”的“仇富式”臆想狂欢。毕竟,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不再成为冲上热搜的新闻了,才是最值得期盼的。(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