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管理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特约评论员胡辉

1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教育部为何对大学生体育“动真格”?因为当下青年体质不容乐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透支他们的身体。近日,有一则新闻也成了热议话题: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3069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5成大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饭,近半数学生有过暴饮暴食,超4成学生有偏食挑食习惯,超3成学生饮食观念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近8成学生饭后不运动,近4成学生因为饮食习惯曾患肠胃病。

健康意识淡漠,对自己的身体缺乏自律和管理能力,让一些大学生一味地放纵自己,为自己的“轻率和糊涂”付出了代价。仅就不吃早饭来说,就可能引发胃病、胆结石,引发肥胖,伤心脏,影响血糖等。而且,很多疾病不可逆,得了终身受困,不但影响身体素质,也会影响正常学习,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要求把体测成绩与毕业挂钩。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而今,教育部又将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与毕业挂钩。相比一些国家大学期间没有体育课,全凭学生自觉,我国教育管理机构为了大学生身体健康煞费苦心,出台了一个个政策措施,在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体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对青年人才的关爱,也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一流大学应有一流体育。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进课程改革,打造体育教学的“金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帮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加大监管力度,鞭策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如清华大学出台不掌握游泳不能毕业的规定,浙江大学为体质较差的学生开办体质健康提高班,多所大学推出“跑步打卡”等,就为高校体育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但是也应看到,落实《意见》关键在自觉。高校的强制性做法只是一种引导,只有大学生切实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其中,才是根本之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管理好的人,从何担当起更大的使命?身体管理是自己的事,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希望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管理好自己的身体,用自律交出满意的人生答卷。(特约评论员 胡辉)

网友立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