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网评】乡村文化建设让脱贫攻坚底色亮成色足

央视网评论员刘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华大地上,总攻号角已经吹响。

早在3月初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党中央就在谋划这场硬仗进入最后关头的攻城拔寨。而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他分析了最新数据:“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乡村文化建设需紧紧跟上。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仍在乡村。而随着社会变迁,当代乡村文化的共同体已不仅仅是血缘、地缘、宗族等要素相互联系后的汇总,更是本土的、有机的、浑然的、持久的生长在一起的文化整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全社会群策群力,切实增强乡村发展的文化活力,提高发展潜力,增强内生动力,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让未来乡村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应用新成果”,因地制宜地发展好乡村文化生产力。

脱贫攻坚,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其特色为支撑。以乡村特色产业手工艺为例,从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角度看,目光不能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工艺样式和工艺品,还应将思路进一步打开,从而带动一批带有场所共同价值的乡土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促使一批反映乡土主题多样化、乡土生活多元化、乡村经济特色化、以及新兴乡村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化等,以其独有的样貌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乡村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历史记忆、勾连文化脉络和传播文化价值的文化纽带,促进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脱贫坚攻,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随着互联网与电商经营模式的大规模普及,乡村文化产品的传播空间与范围已从根本上得到了拓展。乡村已开始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架构下传统手工艺的“原创生产中心”,而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文化创意,让乡村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同时可拉伸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辐射力,以带动当地民俗旅游、土特产加工、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针对乡村进入信息社会的发展现实和趋势,通过采用“互联网+文化供给”,增强文化供给效应,提供适合农村人口需求的文化信息和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乡村既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面临着数字技术、体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因此“我们更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价值,盘活这些土生土长、代代传承的文化资源,以增强发展活力,助力扶贫攻坚,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央视网评论员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