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网评】下足功夫“补短板”,做好脱贫“必答题”

特约评论员刘继勇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提出“补短板”,可谓恰逢其时,适逢其势。

  管理学有一个“木桶定律”,讲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木桶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同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只要还有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脱贫攻坚战就还没结束。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公里”,必须以咬定青山绝不松劲的定力,中流击水披荆斩棘的魄力,实事求是分类攻坚的辨力,众人拾柴抱团取暖的合力,下足“绣花功”,才能“补短板”,做好“必答题”。

  要有咬定青山绝不松劲的定力。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全国还有50多个贫困县未摘帽、2000多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等现象。“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各级党员干部要继续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保持清醒头脑,强化责任担当,坚持节奏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以“钉钉子精神”在抓紧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上下功夫,巩固成果、扩大战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要有中流击水披荆斩棘的魄力。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挑山工”登泰山的故事众所周知: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年初由于疫情影响,给脱贫攻坚加大了“难度系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部分群众可能会因疫返贫、因疫致贫,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党员干部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地干,大胆创新地干,久久为功地干、尽心竭力地干,坦坦荡荡地干,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人!

  要有实事求是分类攻坚的辨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工程,涉及贫困民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抓住脱贫攻坚“牛鼻子”,明确“攻”的方向、把准“攻”的脉搏就显得很重要。党员干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脱贫攻坚中的“短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要让贫困群众“富口袋”,就要让其先“富脑袋”,强化扶智和扶志办法举措,靶向攻坚,确保贫困群众扔下“思想包袱”,独自上马跑好行稳致富路。如要让贫困群众获得致富的“持久活力”,就要在深挖产业潜力、破解经济难题上想办法、找路子,树立和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产业,给贫困民众培育“有盼头、有出路”的“摇钱树”。脱贫攻坚考验担当,锻炼本领,体现智慧,决不允许嘴上说起“实打实”,行动起来“软绵绵”“轻飘飘”。

  要有众人拾柴抱团取暖的合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前,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其艰巨性复杂性不言而喻。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要把群众置于“C位”,坚持一切脱贫攻坚工作为了群众干,围着群众办,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做到群众心坎上。“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群众是扶贫开发的受益者,更是推动者,没有群众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扶贫成效就会大打折扣。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始终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聚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无往不胜。(特约评论员 刘继勇)